利用返回类型后置可以令一个函数返回值为“auto”

除了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以外,函数声明都需要明确函数的返回类型,在传统的C或者C++中,函数声明大致是这个样子:

int getSum(int a, int b);

第一个int就是函数的返回类型,它表明函数的返回值类型为整数。在新的C++11以后,我们也可以这样声明:

auto getSum(int a, int b)->int;

在原来放返回值类型的位置写auto,在函数声明结束以后接一个'->'再跟着写函数的返回值类型。两种方式的效果是一样的。


更优雅的用法:

在介绍返回类型后置之前,我们先来再谈一组令人头大的概念:数组指针指针数组 ......(回想起了被指针常量和常量指针支配的恐惧 -_-)

  • 数组指针:可以理解为 “数组的指针” ,即首先这个变量是一个 指针 ,其次,“数组”修饰这个指针,意思是说这个指针存放着一个数组的首地址,或者说这个指针指向一个数组的首地址。
    • e.g:*char (pa)[4];
    • pa是一个指针指向一个char [4]的数组,每个数组元素是一个char类型的变量,所以我们不妨可以写成:char[4] (*pa);这样就可以直观的看出pa的指向的类型。(不过在编辑器中不要这么写,因为编译器根本不认识,这样写只是帮助我们理解。)
  • 指针数组:可以理解为 “指针的数组” ,首先这个变量是一个 数组 ,其次,“指针”修饰这个数组,意思是说这个数组的所有元素都是指针类型。
    • e.g:*char arr[4] = {"hello", "world", "shannxi", "xian"};
    • arr就是定义的一个指针数组,它有四个元素,每个元素是一个char *类型的指针,这些指针存放着其对应字符串的首地址。

P.s:指针数组和数组指针的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运算符的优先级问题,所以定义变量是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,否则定义变量会有根本性差别!

在明白了数组指针指针数组的概念后,我们来聊聊返回类型后置的一种优雅的用法:

一般情况下,当函数要返回多个数据时,会选择将数据封装在类(或结构体)中返回,或者直接返回一个指针。这两种方式要么麻烦,要么没有办法取得数据的数量。其实我们真正的需求就是返回一个数组(可以计算维度的)指针。这种方法是存在的:

e.g:int (*getResultArray(int mode))[10];

结合数组指针和指针数组的定义,上面的是数组指针还是指针数组呢?应该是数组指针。通过上面的形式,声明了一个返回包含10个整数的数组的指针。对于这样一个指针,我们可以像数组一样使用:

auto arr = getResultArray(1);
cout << sizeof(*arr)/sizeof(**arr) << endl; //可以正确计算维度。

我们其实也可以这样做:

typedef int arr10[10];
arr10* getResultArray(int mode)

C++11增加了返回类型后置以后,我们有了新的选择:

auto getResultArray(int mode)->int(*)[10];

比第一种形式容易理解很多。也不需要自定义类型。